以淮海抗日根据地为主题的纪念公园将于今年底在沭阳建成开放
为铭记革命历程,传扬老区精神,沭阳县在南部城区规划建设以淮海抗日根据地为主题的纪念公园,预计将于今年底建成开放。全面抗战时期,淮海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苏北战略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枕陇海铁路,南抵两淮,东临黄海,西濒运河,先后辖泗阳、淮阴、沭阳、宿迁、宿北、潼阳、东海、灌云、运河特区等十几个县级政权。中共淮海区委、淮海行署、淮海军分区机关曾驻在沭阳县的张圩乡陈圩、周集乡小胡庄等地,他们领导淮海军民抗击日寇,打击伪军,与国民党顽固派作坚决斗争,留下了光辉壮烈的抗战史诗。
1940年,八路军主力南下,挺进苏北
1940年8月中旬,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东渡运河,挺进淮海,扫清了六塘河两岸的顽军和土匪,为打开淮海区奠定了基础。1940年9月,中共苏皖区党委进入淮海区,直接领导淮海区各县的工作。在主力部队支持下,淮海区各县迅速成立抗日民主政权。9月18日,苏皖区党委在沭阳钱集召开绅士座谈会和各界代表会议,通过成立淮海专员公署的决定,12月25日,淮海区临时参议会在沭阳成立。1941年3月,淮海军区成立。5月,中共苏皖区党委改为淮海区党委。从此,扎根淮海的各级党、政、军机构,领导淮海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开展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工作。
1941年,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在苏北
1940年秋,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主力进入苏北。1941年2月,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作为新四军的主力部队,三师负责保卫新四军军部和开辟巩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任务。
1942年冬,淮海区党政军主要领导合影。左二起为吴信泉(新四军三师十旅副政委兼淮海军分区副政委)、金明(中共淮海区委书记兼淮海军分区政委)、刘震(新四军三师十旅旅长兼淮海军分区司令员)、洪学智(新四军三师参谋长)、李一氓(淮海行政公署主任)
1942年冬,淮海区党政军主要领导合影。左二起为吴信泉(新四军三师十旅副政委兼淮海军分区副政委)、金明(中共淮海区委书记兼淮海军分区政委)、刘震(新四军三师十旅旅长兼淮海军分区司令员)、洪学智(新四军三师参谋长)、李一氓(淮海行政公署主任)
1941年9月,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进入淮海区后,为壮大革命武装力量,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即将主力部队分散和地方武装合编,旅直属队和淮海军区合并,培养带动地方武装,实现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武装三结合。第十旅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共编成4个支队12个团。主力部队地方化,密切了部队和群众的联系,获得了无穷力量。到1943年冬,第十旅主力部队由1941年9月的3200余人发展到8000余人,地方武装(县、区、乡脱离生产的武装)发展到9000余人。1945年9月底,离开淮海北上时,已经发展为两个旅1.5万人。
位于沭阳万匹的伪军据点
1943年6月3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和淮海军分区三支队拔除了沭(阳)赣(榆)路中部的万匹据点。
人民群众撤除万匹据点
1940年10月,苏皖区委机关报《人民报》社迁到沭阳张圩;1941年11月7日,《人民报》更名为《淮海报》,是淮海区党委的机关报,陈毅为《淮海报》题写报名,报社设立编辑、采访等部门,向各县派有常驻记者,并建立了通讯网络。《淮海报》为综合性报纸,贯彻大众化方针,服务于工农兵群众,宣传报道根据地各项工作,反映人民群众呼声。基本上为四开四版三日刊,通常一、四版为地方版,主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抗战新闻与党的中心工作;二版为电讯版,主要宣传国内外形势和时事;三版为文化教育版,刊登文艺通讯、文教动态、群众来信等。《淮海报》是淮海区人民的喉舌,被誉为“舆论堡垒”。解放后,《淮海报》成为中共淮阴市委机关报。(沭阳县委党史工办 陈晓敏)
1942年8月出版的《淮海报》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