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方志之窗-历代方志

领学活动讲稿:志书语言怎样做到严谨、朴实、简洁

志书语言怎样做到严谨、朴实、简洁

时间: 2014-03-24 15:11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领学人:高成元

领学时间:3月24日

大家知道,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而志书的重要属性是存史、资政教化它要把一地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介绍给读者,就必须以确凿的事实丰厚的资料精当的语言来表现,从而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同时为社会进步服务,为地方文化沙里淘金,为时代进步提供借鉴,为一方立言,成一地信使。因此,准确地使用语言这个工具,是编纂地方志最基本的要求。

那么,正确使用语言的标准是什么?这就是中指组在《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所说的:“一律使用规范的语体文,文风要严谨、朴实、简洁。”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志书的语言要求是:“简要、勿涩、戒妄饰。清代方志学大师章学诚对方志语言提出“要简、要严、要核、要雅”的标准这里所说的是指真实,是指文采。

首先,说说如何做到严谨。严谨是志书的硬要求它的核心就是观点正确,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完整的系统性。语言准确、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为此,要熟悉资料,把握其实质。要快思维,慢下笔。一方面,记述应以事实为准绳,以科学为依据,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媚世不凑和、不臆断。记述时要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交代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本来:叙述的方式有多种,顺、倒叙、插叙、补叙等,但史志主要用顺叙,其他的叙述方式少用甚至不用。此外,还要注意前后照应。照应是对志书内容各个方面多种联系的正确处理。照应不周,前后脱节,文章内容的各个方面失去了联系,前后就形成不了统一的整体。

另一方面,记述时用词造句要准确所用词语与表达的概念要一致句子的语义和表达的内容要相一致,包括时间、地点、单位、人物、原因、结果、数字等都要交代清楚。《宿迁市志编纂手册》对语言的要求是:恰当地选用专业用语,要弄清词义、词性,懂得用词的方法。要高度重现语法、逻辑、修辞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语法上要把话说得通俗,符合广大群众的说习惯在修辞上一般采用消极修辞手法,这种手法的特点是明白、通顺、平稳,尤其忌讳出现语病。严密的语言来自严谨的工作作风,处处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字斟句酌,毫厘必较,努力精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古人为文,讲究“无一字无来历”,讲究“推敲”,讲究“字”,就深刻地说明了选词用字的重要性。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为了好记,人们志书语言严谨性归纳为六不:一是语句不自相矛盾。有个单位在志稿中说:一个科研机构1962年保留,1965年又恢复。不用说,这本身就自相矛盾,已经保留了还谈什么恢复。二是表述不以偏概全。有的志稿说:2000年由于用上电,农村处处机器响,家家电灯亮,农民吃精米白面,用的是电冰箱“家家处处——”不仅是以偏概全,而且是形容过度了。三是不犯语法毛病。有的志稿说:人均收入超万元以上,“超过”再加上以上就画蛇添足了。四是不忽视词语的感情色彩。有的志书说日军上午攻克某县城,下午挥师东进这里的“攻克”“挥师”都是用词不当,把褒义词用反了。五是不用模糊语言。时间概念要准确。如“前不久”“很久以前”就属表达不精确。六是不随意简名称。如有的志稿把“下岗工人分流办公室”简称为“分流办”,就是过分苟简的典型例子。

农业部门的志稿中有这样一句话:“1982年农村实行包干责任田后,农民有了自主权,过年时演演戏、看看戏,健康的风习越来越多。”这一句里有两三处毛病,一是“包干责任田”提法不准确,应该是“大包干责任制”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农民的自主权就是”演演戏、看看戏”吗?其实是责任田里种什么,怎么种,农民自己有决定权。别看这小小决定权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生产关系的大变革农民有了自主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应该讲这件大事。另外,风习越来越多”也有主谓搭配不当的毛病。

第二,说说怎样做到朴实。朴实就是文章写得实在,不浮夸。杜绝八股调。自古以来,志书的核心要求是不虚美,不隐恶。人探讨作家艺术风格时,把朴实风格简称为本色派,’本色派”与粉饰派’相对应,它反对用艳词丽句来炫人眼目。它讲究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强调的是“天机自露,水到渠成”。朴实与严谨是相辅相成的,形容词用多了,就会失去严谨。文章要有文采,但要恰到好处,修饰过分了就会事与愿违,弄巧成拙。作为信使的志书尤其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孔子主“辞达而已矣。”郭沫若也曾说过朴实感人的秘诀就是少用形容词,用好形容词。有一本志书记述解放后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主人,说他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句子语法没有毛病,缺点就是修饰语太多,改成“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入生产建设”则既简洁又平实。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对汉文帝窦皇后的记述就是用白描式的写法家贫与弟弟窦广国失散被人掠卖,窦成为皇后之后找到了弟弟。以说出离散时候的饮食洗漱情景相认,“于是窦氏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这几句记述相当绝妙,没有添加任何形容词,却活生生再现了窦皇后找到弟弟时的那种久别重逢、喜极而泣的感人场景。更精妙的是,道出了皇后左右侍御本无悲哀之情,但是皇后悲哀了,他们又怎能不跟着悲哀呢?但这种迫于情势的悲哀,本来是无法流出眼泪的,那就只好采用一个动作伏地了。把脸伏在地上,别人就看不出是出于礼貌的假哭,而伏地这个动作还可表示尊敬,真是一举两得、妙不可言。司马迁还怕人们不了解这个意思,追加了一句-----他们的哭只是为了“助皇后悲哀”,也就是帮皇后创造一个悲哀的氛围。字里行间透露出左右侍御是在拍马逢迎、趋炎附势。至于语言朴实,有个名家总结了六忌:一忌用具有宣传色彩的词语;二忌滥用形容词和‘最、极大、巨大、重大、就’等程度副词;三忌空发议论和感叹;四忌文词花里胡哨。不用文言或文白夹杂。有志稿说:“工人在生产时挥汗如雨,斗大汗珠直往下掉,站立的地方立马成了小水塘”除了让人感到荒唐可笑,还能有什么效果呢?五忌穿靴带帽。不能将志书写成工作总结、教科书。春节后,我们在审核志稿时看到有的单位还在用“在上级正确领导下,在同志们的辛勤努力下……”等套话。六忌概念代替事实。有个单位在志稿中说:通过严打斗争,维护了法制的尊严,增强了群众的法制观念……这种堆砌词语的写法,是不符合志书要求的。当然,文字朴实并不是不要语言美,相反,要求表述更精美,遣词造句更精确句句推敲,字字锤炼,在质朴中出彩,在平凡中见奇。

第三,讲讲简洁。什么叫简洁?简洁凝练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地方志就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它所记述的内容从政治到经济,从社会到文化,从军事到人物,无所不包。如何将大量的文献资料浓缩在一部志书中,这就必须在语言上下工夫要重视语言的锤炼,做到文字简明扼要,不繁杂冗长,不拖泥带水。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毫不吝惜地去掉。真正做到事无重复,章无虚设,段无冗句,句无余字。最、极大、巨大、重大、就’胡乔木同志说过:“应该要求地方志做到一句话不多,一句话不少。各方面的说明,要像拍电报稿、编辞书那样精练,要惜墨如金。”地方志记载范围广内容多,必须该详的详,该略的略。在明确内容时,详异略同;在谋篇布局时,层次要简;遣词造句,文字要简。总之,尽量做到文约事丰。有一部志书记载人物:××12岁入××小学高小班,学习成绩为全班第一。后来从高小毕业,升入县立初级中学,初中六个学期中,学习成绩也是名列前茅。这段话比较嗦,连标点在内总共59个字。如果改一下,“××12岁入××小学高小班,自高小至升入县立初级中学,学习成绩均名列前茅”。这样一改,连标点在内总共只有35个字。一个句子就精简了24个字,那么,全篇、全书呢?当然,庄重简练,绝不等于马虎苟简。志书是要流传后代的,如太过苟简,则会令人不知所云。比如有人把男士牛皮鞋简称为“男牛”,女士猪皮鞋简称为“女猪”,商店里甚至挂出:本店出售“男牛女猪”的牌子,那是社会上的事,而在我们公开出版的政府志书中,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志书语言还要做到通俗。通俗,实际上就是文字语言要适合群众的阅读水平和要求,让广大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在用字用词上要用现成的和明确的字眼,不要用太冷僻太古奥的词句,不要故弄玄虚,更不能生造词语尽量避免方言土语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字词最好不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