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党史长廊-红色故事

【宿迁党史•战斗故事】桑墟巧摆“臭狗阵”

时间: 2021-09-18 09:58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1940 年秋,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开辟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今属沭阳县的桑墟镇被划为一个区,属东海县领导。桑墟地处苏北,在军事上是战略要地,又是华中新四军和山东八路军联络的重要通道。1942 年 3 月,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化名胡服)由盐城去延安时,曾在桑墟住过。

1942年5月,东海县伪军李东海部配合日军五一大“扫荡”,带领伪军 500 多人占领了桑墟,年底又由沭阳县派伪军张新中、张汉中、张胜中等数百人占领,建立据点。这个据点是日伪军安在沭赣公路上的一个最大据点,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四角都有碉堡,周围有一道宽3米、深4米的水沟,水沟内沿有暗堡,堡与堡之间有夹墙相通,水沟外沿架设了铁丝网。据点西南、西北是敌人设防重点,各有圩门城楼一座,城楼两侧皆有暗堡,据点内有伪军一个大队 300 余人,装备精良,易守难攻。只留南北两个门通行,日夜都有岗哨,守卫很严。

1943年4月开始,为了粉碎日伪军的“蚕食”、伪化,保卫麦收,淮海根据地发起了对日伪军的夏季攻势。7月初,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第三支队为策应钱集战斗,命令刚刚攻克桑墟附近小马场、三兴庄日伪军两个据点的第七团拔除桑墟日伪军据点。7月4日,第三支队副支队长兼七团团长宋耀南率第七团包围了桑墟据点,但由于攻坚武器装备落后,与据点内的伪军对峙激战数日,都未能奏效。面对棘手的战斗,宋耀南和副团长孙东初等要求指战员献计献策,共同商量拿下据点的最佳方案。在发扬军事民主的基础上,制定了三项措施:一是军事进攻和政治攻势结合,在军事进攻的同时,开展政治攻势,用政策攻心,分化瓦解敌人;二是把迫击炮改装成平射炮,以摧毁敌人的地面工事,杀伤暴露之敌;三是将大批死狗抛到据点周围水沟里,大摆“臭狗阵”,破坏敌人的生存条件。大家提出了先用辣椒、烟叶熏,挖地道、堆土山封锁,逼敌人投降。第七团向当地群众征收辣椒、老烟叶,迎着风向对着桑墟炮楼点火焚烧,熏得敌人晕头转向,呛咳不止。连烧三天,辣椒烧完了,敌人虽丧失战斗力,但仍顽固坚守不肯投降。于是,在当地抗日政府支持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打狗运动,开始大摆“臭狗阵”。

7月13日晚,桑墟据点附近各区、乡基干民兵用牛车运来很多死狗,有的已经腐烂发臭。第七团三连负责警戒,不让敌人出来,三连指导员崔连启动员说:“今天晚上,把这些臭狗送到桑墟伪军据点周围去臭那些二鬼子。”民兵把死狗运到据点周围,要求越近越好,由于据点里的敌人不时放枪,加上死狗都抛在壕沟的外面,离据点中心较远,效果不太好。后来,上级决定要部队参加向据点扔臭狗。大家为了发挥臭狗的作用,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用铡刀将死狗铡成一块一块,便于携带投掷;二是用死狗把几米深宽的壕沟一段填平。当天夜里开始,就往据点里投掷死狗,有的战士还爬到铁丝网跟前往里投掷。干了几个通宵,用数千只已腐烂的臭狗,把据点团团围住,臭狗堆集最高处有一米多。时值盛暑,苍蝇嗡嗡,臭狗堆得有多高,蛆就爬多高,臭气冲天。如人在下风头,500米以外都能嗅到臭味。

“臭狗阵”摆好后,部队接着占领桑墟南头大河西逼近伪军据点,缩小包围圈,安下营寨,挖了工事,筑炮楼,把据点围困住。筑的炮楼较高,能看见据点里敌人的活动情形,就派射手在炮楼上用冷枪杀伤敌人,使敌人在据点里不能自由行动。同时,开始往敌人炮楼底下挖地道,准备挖到炮楼底下放上土炸药,将炮楼炸掉,以此作突破口。

7月20日,宋耀南团长指挥第七团发动进攻,并亲自进入前沿指挥。战士们炸毁铁丝网,一鼓作气冲入外壕内围墙,继续向纵深发展。就在这时,敌人从暗堡射出一串子弹,宋耀南负重伤。眼看天近黎明,只好撤出战斗。之后,由孙东初代理团长,继续指挥作战。

在围攻桑墟伪据点期间,沭阳县和房山方面的日伪军先后来增援,都被我军迎头击退。这样,数百名伪军长期龟缩在桑墟据点里面,外无粮草弹药接济,不时受到我军袭击,尤其是臭狗腐烂发臭,到处是强烈的臭味混杂着大小便的臭味。伪军做饭、吃饭时,一揭开锅盖,苍蝇就掉在锅里,蚊子也多,吃水井里也有蛆虫,传染病很多。据点里的伪军人人面黄饥瘦,在死亡线上挣扎。他们意识到,负隅顽抗最终死路一条,被迫放弃了据点逃跑了。至此,新四军围攻桑墟伪据点,大摆“臭狗阵”29 个日日夜夜,据点终被拔除。

战后,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兼淮海军分区授予第七团“长围致胜”锦旗一面。此后,第七团大摆“臭狗阵”的战斗经验,被新四军作为战例推广,应用到全国抗日战场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