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党史•革命征程】宿迁县的抗日救亡运动
抗战全面爆发后,宿城青年教师张一平、陆海川、倪培修、蔡西野以及学生萧朴、黄石奇等,自发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党的抗日政策,讨论宣传和组织群众抗日的具体办法。他们利用课堂阵地,慷慨陈词,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发青年学生的抗日热情,要求他们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从上海回来的爱国青年许里人,在《宿迁日报》发表文章,号召青年团结起来,共赴国难,激起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与报国杀敌的决心。张一平编印了《抗战吼声》救亡歌曲集,在宿迁县广泛传唱。
1938年元月,徐州第五战区抗敌总动员委员会派权翊庭到宿迁县筹建组织动委会,并与萧朴、许里人、倪培修、蔡西野等人取得联系,共同开展工作。不久,中共苏鲁豫皖特委(又称徐州特委)书记郭子化,以国民党第五战区总动委会委员的身份,利用与宿迁县长黄晋珩(黄楚白)的同学关系,派中共党员于化琪出任宿迁县政府第一科科长(即民政科),负责动员群众抗日工作;派中共党员谢光亚出任县大队参谋长,负责发展民众抗日武装。于化琪到任后,不久即组织成立起宿迁县抗敌总动员委员会,接着成立宿迁县民众抗日自卫总队。各区、乡(镇)分别成立大队、中队。自卫队活动兴盛一时,台儿庄战役期间出担架,运送辎重粮秣,维护地方治安,做出一定成绩。
4月,以荣千祥(荣高棠)为团长,平津流亡学生组成的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到宿迁县演出,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期间,张一平、倪培修、许里人、黄石奇等在移动剧团帮助下,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宿迁小组,由张一平任组长。由于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在国民党统治下不能公开进行活动,因此他们便酝酿拟以民先队为基础,在剧团影响及于化琪支持帮助下,于5月2日成立了宿迁县青年抗日救国会(简称青救会)。大会推选陆海川为会长,张一平为组织部长,蔡西野为副部长,倪培修为宣传部长,许里人、黄石奇为副部长。青救会的干部都是民先队员,在中共党员于化琪领导下开展工作。自此,宿迁县青年救国工作,由无组织进入公开和有组织活动阶段。接着,宿迁县青救会皂河分会、堰头分会和月河、大兴、埠子、县中青救会小组相继成立。青救会员发展到200人左右。
青救会成立后,各项活动迅速在城镇各地展开。首先是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学习马、恩、列、斯和毛泽东、朱德有关著作,学习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苏联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以及美国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等,阅读《新华日报》《文汇报》《大公报》与《抗战》《群众》《解放》等进步刊物,定期举行座谈会,交流学习心得,加强学习指导,用革命理论与中国共产党抗战救国的主张及其方针政策,武装会员思想,坚定抗战胜利信心。其次是宣传活动,出壁报,编会刊。壁报每周定期在四城门和财神庙张贴,会刊名称《尖兵》,为油印十六开本,不定期。由于壁报图文并茂,经常吸引各界人士围观。一次,在南城门壁报处,驻宿国民党五十七军两个军官看后很受感动,主动到青救会找负责人谈心,鼓励他们“认真办下去”。除了壁报之外,还经常举行漫画展览,利用漫画描绘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场面和日本帝国主义残杀中国人民的血腥暴行,很受群众欢迎。再次是演戏、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在青少年学生中选拔人才,成立剧团,组织歌咏队,常在晚间利用广场演街头剧、活报剧或教唱抗日救亡歌曲。还经常在街头、广场或剧团演出之前,请于化琪或青救会领导成员向群众作演讲,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分析战争形势,传播胜利消息,鼓舞群众情绪。
5月19日,日本飞机18架次首次轮番轰炸宿迁县城,社会秩序大乱。6月初,于化琪召集青救会骨干分子研究当前形势,决定把抗日救亡运动推向农村,到农民群众中去。会后派出一批人到群众基础较好的宿北几个乡镇出任民众抗日自卫队政训员。由于各乡镇民众自卫武装大部分掌握在地主豪绅手中,他们倾向国民党,因此,在自卫队中进行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宣传活动阻力很大,甚至遭到刁难和破坏,致使宿北地区抗日救亡的局面未能充分展开。到7月中下旬,经总队政训处同意,青救会骨干先后撤回县城。8月,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获悉宿迁县青救会十分活跃,在淮阴召见宿迁县长黄晋珩,批评他擅自任用延安来的“不法之徒”“扰乱社会秩序”。接着委派鲁同轩(鲁盾)接替黄晋珩为宿迁县长。鲁上台后,派特务监视青救会活动,以青救会不符合《江苏民众组织条例》为借口不予支持;对各区、乡民众抗日自卫队,以“抗日由国家军队负责”为理由,宣布解散。至此,宿迁县青救会有组织、有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停止。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