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党史•革命英烈】江上青——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书记
江上青(1911—1939),原名江世侯。祖籍安徽。1911年农历三月十二出生于江苏扬州市江都县仙女镇。共有兄弟姐妹7人,江上青排行第六。父亲江石溪早年行医,常为贫苦百姓免费医疗。辛亥革命后,在内河轮船公司任职,具有爱国和民主思想。在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时,曾撰写多支小曲到处教唱。江上青自幼受父亲影响,酷爱文史。10岁左右即能辨识当时香烟卡片上的古代人物,并分清朝代先后和忠奸贤愚。
江上青幼年时入扬州琼花观小学读书。后转入第一高等学校,接着升入扬州代用商业学校。1927年间由于北伐战争,当地局势很乱,江上青和弟弟江树峰到时在南通的大哥处,考入南通中学高中部。在南通中学期间,江上青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江上青转学回到扬州中学读高二,继续从事地下学运工作。不久,在东关江家桥的家中被捕。由于父亲江石溪在当地人缘很好,东关许多商人联名保释他。但是反动当局不准保释,把他押到苏州关在司前街监狱,被关押半年后才以“年幼无知”予以释放。
1929年上半年江上青出狱后,父亲为了给他一条出路,便凑了一笔钱让他到上海艺大读文学系。因为田汉等人这时正在上海艺大教书,父亲对江上青寄予厚望,临行前把他“江世侯”的名字改为“江上青”,希望他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所造诣。江上青到了上海艺大后,于当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继续从事学运工作,并经常和郁达夫、殷夫等人来往。这一年冬天,他们的活动引起敌人注意,江上青在北四川路粤商大酒楼又一次被捕,以莫须有罪名判处苦役一年,关在提篮桥监狱西牢。
1930年冬,江上青出狱后身体不好,便到南通父亲那儿去养病。后来身体稍好些,又受党组织的派遣,于1931年秋到暨南大学社会学系读书,继续开展学运工作。由于这时革命处于低潮,于1932年重新回到扬州,与热血青年陈君冶等人创办了《新世纪周刊》,借以推动扬州的学运工作。
1933年父亲病逝后,江上青为避开地方恶势力迫害,到仪征十二圩中学教书,继续在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1934年,又到东海民众教育馆做辅导工作。1935年,应邀回扬州平民中学任国文教员。在他的影响下,不少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1936年,为组织宣传抗日与弘扬新文化,江上青与在淮阴师范教书的于在春、顾民元联系,发起创办了《写作与阅读》杂志(共办10期停刊)。他们借谈文艺谈教学,在《写作与阅读》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宣传党的团结抗日的主张。江上青写的《黄梅时节》《芦沟晓月》等,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七七事变前夕,江上青又与从日本留学回到扬州的陈素(德铭)合办《抗敌周刊》,并请冯玉祥将军为杂志写刊名,积极宣传抗日。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江上青和莫朴、陈素等人组织成立了江都文化界抗日救亡宣传团,从江都出发沿江而上,先后到六安、颍上等地广泛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民众工作。江上青很会讲演,每次街头讲演都吸引了大批听众。宣传团到了浠水后,一部分加入广西军参加武装抗日,江上青带赵敏等另一部分同志到了立煌。这时他找到了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汇报了近几年工作情况。后来由在安徽省抗日动员委员会的中共安徽省工委负责人张劲夫为他接转了组织关系。
1938年秋,由新桂系控制的国民党安徽省军政当局调升六安县县长盛子瑾为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同时,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也任命盛为第五游击纵队司令。当时的第六区地处皖东北,辖泗县、五河、盱眙、灵璧、宿县、嘉山、凤阳、定远、怀远九县。这些县城已相继沦陷,津浦路沿线的公路和集镇,也多被侵华日军占领,但皖东北地区仍有广大乡村,又有洪泽湖作为依托,可以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盛子瑾黄埔军校六期毕业,精干而有胆识,懂得一些革命道理,也有一定的爱国思想,善于用进步言论笼络革命青年。他接受任命后,很想有一番作为,又深感在皖东北打开局面不易,所以请求省动委会派遣青年骨干随他赴任。当时,省动委会由张劲夫等起核心领导作用,根据盛的请求,派遣江上青、吴云邨、赵敏、吕振球、谢景鸿、徐崇富、周邨、廖量之、贺汝仪、李艺等同志及省动委会直属第八工作团,随盛赴皖东北,并将其中的秘密党员组成中共特别支部,江上青任特支书记。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该地区的第一个党组织,任务是团结盛子瑾,开展敌后工作,创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在此以前,上海地下党组织曾派朱伯庸、戴季亢、刘佩林等到泗县开辟工作。江上青到达皖东北后不久,即与朱伯庸等接上组织关系,壮大党的队伍,同时努力寻找失去联系的地方党组织,联络由党员领导的抗日武装。
盛子瑾的专员公署和区保安司令部,基本上是以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成员为骨干。江上青的公开身份是专员秘书,吴云邨、廖量之、周邨、贺汝仪等均在政治部任职。经过特别支部的安排,陆续在区、乡政权和税务系统中秘密安插党员,并将秘密党员赵汇川、徐崇富领导的抗日武装,分别编入第五游击纵队和第六区抗敌保安部队。
江上青推动盛子瑾创办了皖东北军政干校,并兼副校长,政治主任和大队长均由秘密党员担任。他们利用军政干校培养了一大批抗日青年,并在学员中秘密发展党员,从中挑选一部分派往部队,从事军内党的工作。同时,江上青还推动盛子瑾创办了《皖东北日报》和皖东北文化服务社,经常抱病为报社撰写社论,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报社经常收抄延安的广播,并翻印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对在皖东北宣传抗日和扩大共产党的影响,起了很好作用。
盛子瑾出身黄埔军校,同新桂系既无渊源,同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也有矛盾,而当时的皖东北边缘地区、淮南和津浦路西,均有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盛为了免于孤立,经过江上青的多方工作,于1939年春派朱伯庸到鲁南与八路军取得了联系。中共山东分局根据党中央指示,委派杨纯(女)为特派员,由朱伯庸陪同,于同年3月秘密到达六区专署所在地泗县管镇,与江上青接上关系,随即成立了以杨纯为书记的中共皖东北特委,属山东分局领导。此后,江上青为书记的特别支部,主要负责专署和保安司令部的工作。在特委领导下,组织抗日团体,开展抗日宣传,秘密发展党员,选送进步青年和党员到山东根据地安堤干校学习,为独立创建苏皖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积蓄力量。
由新桂系控制的国民党安徽军政当局,对盛子瑾并不放心,在把盛调离六安这个心脏地区以后,又委派政治上反动的许志远、秦庆霖为灵璧、盱眙县长,并以许志远兼任第五游击纵队第二支队司令,企图对盛加以牵制。盛鉴于自己的处境不利,加以江上青等秘密党员对他的影响,表示接受我党、我军在皖东北合作抗日建议,并派吕振球为他的代表,前往津浦路西新四军游击支队驻地,同彭雪枫司令员取得联系。1939年7月初,张爱萍、刘玉柱随同八路军苏鲁豫支队进入皖东北。这月中旬,江上青协助他们与盛子瑾会谈,顺利达成合作抗战协议。至此,形成了皖东北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局面。江上青以及皖东北特委和特支同志,对此作出了重大贡献。
面对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兴起的皖东北抗日形势,泗县、灵璧等地地主豪绅异常恐惧,纷纷向安徽省政府控告盛子瑾为共产党收买。省政府意欲调升灵璧县长许志远为六区专员,泗北大地主也纷纷投靠许志远。
因此,许志远指使所属雷杰三部进犯盛子瑾部。虽然我军协助盛部击溃雷杰三部,但双方部队仍然剑拔弩张,严重影响皖东北团结抗日局势。7月下旬,张爱萍、刘玉柱出于团结抗日诚意,邀请盛、许二人在灵北张大路我军驻地进行调解。经过三方协商妥当,盛子瑾在江上青和朱伯庸陪同下,前往灵璧赴会。经过张爱萍、刘玉柱出面调解并晓以大义,许志远表面上答应了团结抗日。
7月29日,盛子瑾与江上青率队返回司令部,行至泗县东北小湾村时,遭到反动武装袭击。江上青不幸身中数弹,遇难殉国,年仅28岁。同时遇难的还有朱伯庸同志。
江上青牺牲后,在宋庄(今江苏泗洪县孙园乡)等地举行追悼会。1982年,江上青烈士迁葬于江苏省泗洪县烈士陵园,张爱萍题写烈士碑名。2009年9月14日,江上青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