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资源下载-史志著作

唯秋瑾可与之并传|“战斗女诗人”倪瑞璇

时间: 2020-03-26 14:54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清代是我国古代诗歌继唐代、宋代之后的大发展时期,其间诗歌创作队伍之壮阔,作品数量众多。在上至皇帝朝臣、下至布衣百姓庞大的诗人队伍中,妇女诗人的创作更是极诗史之胜。在这里不得不提的便是江苏省宿迁籍女诗人倪瑞璇,虽她的诗歌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史中未留下一席之地,但当时和其后的很多有识之士,都给予倪瑞璇极高的评价。民国二十五年九月,汉寿易君左先生在《倪瑞璇女士诗集序》中,称倪瑞璇为“革命诗人、民族诗人”,“其诗犹存者二百余首,无一不充满革命之情绪与优美之心意”。易君左先生还说:“自倪瑞璇三百年后,只有秋瑾一奇女子,足以与之并传。”

 

倪瑞璇的生平

 

女诗人的生卒年份,向无确切的考证。根据多方面的资料和倪瑞璇一些诗歌的写作背景,初步推算出倪瑞璇生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年(1702年),卒于雍正九年辛亥年(1731年)

倪瑞璇,字玉英,祖籍宿迁大兴倪渡村,出生于宿城石坡岸三条涧。倪瑞璇幼年丧父,后同母兄寄居于睢宁的舅父樊正锡家中。樊公是睢地的文化名人,见倪瑞璇幼小聪颖过人,便教她读书识字。倪瑞璇七岁读书,八岁习诗,九岁读宋五书,长大后除五经、四书、周礼、孝经、尔雅等儒家典籍外,“凡先秦两汉,魏晋六朝、唐宋八家及道德、阴符、关尹、庄周等诸家之说,无不熟悉”(徐起泰《室人倪氏行略》)。瑞璇闺居时,除读书写诗外,其它女工一应俱佳,“攒花刺绣,剪裁尺刀,一见精晓,老手不能过”。

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倪瑞璇由舅父做主,许配给在睢宁教书的宜兴人徐起泰为续弦。婚后,因念徐起泰双亲俱已古稀,遂催促与徐一起回宜兴。瑞璇归宜后,事舅如事父,而礼有加焉;事姑如事母,而爱有加焉”。同时,对起泰之子女,亦视若亲生。

每花晨月夕,倪瑞璇总爱吟诗作赋,但所有之作,她总是秘藏不传。她曾对丈夫说:予能诗,恐声闻于外见哂有道也。”在姑嫜妯娌面前,倪瑞璇也从未以识字能文以自豪,可见她是个非常谦逊的女子。

倪瑞璇在三十岁那年一病不起。临终前,她把一生所写的诗集和著作共六本付之一炬。为此,她对丈夫说:妾一生谨慎,计犯天地忌者此耳,曷用留之?以重余罪。”实际上,她是怕那些政治讽喻诗文外传而祸及家人。

倪瑞璇死后,徐起泰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她还有些遗诗草稿存于箧中,有的已被虫蛀,便急忙整理汇编成《箧存诗集》上、中、下卷,共二百余首。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一百二十首了。

 

倪瑞璇多元化的诗歌创作

 

倪瑞璇在《箧存诗集》现存的一百二十首诗歌作品中,从不同的侧面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这些诗作感情强烈、真挚,笔力矫健,题材多样,或借古讽今,或抨击时弊,或关心民生,或抒写忧愤,均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具有鲜明的战斗性。

《过凌城庙谒古戴二公义冢》是倪瑞璇与其母拜过庙后的有感之作。古达可与戴国柱,同以忠勇见知于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时史公总督运巡抚淮扬),怀宗十四年,流寇袁时中寇睢,当时驻宿迁的古达可邀戴国柱往击,战与凌城庙,但终因寡不敌众,二人俱死。事后史可法曾遣史致祭,并命于二公赴死之地刻石立忠义冢。

倪瑞璇深惜其事未传于史,便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诗。全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写景记事,痛陈战事,思悠怀古,礼赞忠义,对古、戴二公“官小誓捐躯”的赞颂,对二公“姓氏已稀传”的遗憾。

秋风临高空,乱峰下斜照。老树枝交大,苍黄覆古庙。

入门扪残碑,太息拜遗貌。忆昔明运衰,群盗起聚啸。

剿抚两失策,蜂螨变虎豹。所过无坚城,苍生任凌暴。

二公真人豪,忠真出天造。金铁冶成心,冰霜厉寒操。

贼锋一朝来,矢石躬亲冒。官小誓捐躯,力薄哪自料。

慷慨互争先,从容共谈笑。燃炮击贼人,天地为震悼。

贼用魇魅法。蚁聚蜂屯到 。众寡誓不挡,头断背就掉。

成仁并取义,日月争先耀。碧血洒平芜,贼马不敢蹈。

至今旷野中,白日常见烧。如何八十年 ,荐绅少凭吊。

国史与野乘,记载未及到。姓氏已稀传,父老犹相告。

兰台事篡修,幽微须臾耀。谁为秉笔人,搜求不遗奥。

倪瑞璇的很多诗篇,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抨击当时的时局。她在《过龙兴寺有感》一诗中写道:“自从秦与汉,几经王与帝。功业杂霸多,岂果关仁义?”在《德政碑》中,她反问道:“如果真有政德,如何官去今朝始,明日逢人皆齿?”  

对封建统治者强加给劳动人民的沉重负担,诗人也表现出劳动人民极大的同情。在《闻蛙》一诗中写道:

草绿池清水面宽,终朝阁阁叫平安。

无人能脱征徭累,只有蛙声不属官。

倪瑞璇除了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讽喻诗外,也写了不少优美舒展的田园抒情诗。这些诗疏淡清雅,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春夜闻风雨大作支枕成诗》全诗对仗、工整、清丽可读:

“夜夜淫霖恼,缠绵问碧翁。梦醒灯影里,春尽雨声中。屋被风穿漏,窗因电过红。可怜花百树,都葬五更风”。

《赠渔翁》一诗,则如一幅山水画,表现了渔人捕鱼养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

“日暮得鱼多,提筐入村市。卖钱过当垆,买酒先尝味。归来呼妻儿,淘然一壶醉。长歌明月中,铺着蓑衣睡。”

 

倪瑞璇诗歌的艺术成就

 

倪瑞璇曾结集自作诗文六部,但都被她临终之前付之一炬了。感时伤世,怀古思昔的诗篇,在倪氏现存作品中占有很重的比例。因为她生活的时代,毕竟是大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稍不注意招惹“文字狱”也未可知,焚稿是可以理解的。

从仅存的一百二十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窥见到诗人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来反映客观现实,以此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在她的诗歌中,艺术形象极为丰富多彩,既有嫉恶如仇的忠臣,卫国守疆的勇士;又有躬耕垄亩的农人,捕鱼养生的渔翁。

倪瑞璇的创作,兼有“以诗为文”、“以文为诗”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她的五言、七言古体,“浸淫汉魏,包扫三唐,经史之气,盎溢于字里行间,迨非章句家所能窥测也。(清廪生宝诚言)

倪瑞璇的诗歌曾刊于《清诗别裁》《徐州诗征》等集,在清末和民国年间苏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时有“宿迁人不知倪姑”则授人之笑柄之说。倪瑞璇思想革命(作品中浓重的反封建意识可见一斑),诗风泼辣,深得当世及后世人的赞扬。清朝中期的诗坛领袖沈德潜曾赞扬她道:“独解发潜阐幽,诛奸斥佞,巾帼中易有其人邪!每一披读,肃然起敬。” 

倪瑞璇的诗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要重视对倪瑞璇诗歌的挖掘、整理、研究,予以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清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在建立高度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要坚持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立足回顾走过的路,才能远眺前行的路,推动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作者简介:陈法玉,江苏宿迁人。现为国家二级作家、宿迁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会会长、宿迁市乡贤协会副会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