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学活动讲稿:浅谈志稿编写中的资料运用
领学人:高行舟
领学时间:3月31日
资料是志稿编写的主要依据,志稿编写离不开资料。 没有资料,志稿编写就成了“无米之炊”。这是我个人到史志办两年来,通过向书本学习、向有修志经验的老同志学习、向方志界资深专家学习、向学者型的领导学习,特别是作为一名普通的修志人员,我进入资料收集和志稿试写阶段后,对资料作用于志书、资料与志书的关系的一点粗浅的认识。这和我过去干新闻时经常挂在嘴边的“没有采访,就没有写作”的观点是一样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今天站在这个地方不是领学,更谈不上授课,只是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把在座的各位领导、同仁真知灼见引出来,同时在诸位面前难免有班门弄斧之嫌,错误地方、不当之处,恳请不吝赐教。
从我刚才简要的阐述了资料对于志书编写的重要性。那么,志稿编写时怎样才能科学地选好用好我们所收集上来的资料呢?再换一句话说,哪些资料才能入志呢?下面我分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初步认识和点滴体会。
一、 要选用最有权威的文献资料
志稿编写固然离不开资料,但是编写志稿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资料,却大有讲究。我认为,在诸多记述同一历史阶段、同一事物的文献资料中,首选那些出版时间最早的文献资料,因为最早出版的文献资料才最具有史实的权威性。比如关于楚霸王项羽,尽管众说纷纭,在找不到原始实证物证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以载入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为准,因为《史记》成书最早、传世最久。当然,这一观点不是我的首先提出来的,而是我在方志理论书籍中看到的学来的,也是我在试写志稿的过程中十分认同的。
大家知道,史志办领导把《宿迁市志》第四十七篇《文化》篇第十一章《地方志》章试写任务交给我之后,我是从去年10月份起开始在督查和预审志稿的同时,两线用兵,忙中抽闲,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我所占有的资料除了1995年前后出版的《淮阴市志》和本市各县志和外省外市地方志和相关的报刊、工具书以外,孙主任、仓主任也帮我收集了很多很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包括网络资料。俗话说,一份责任,一份压力。自从我接受地方志这一章志稿试写的任务后,平时就留心调查、研究和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比如说我从本市方志界的一些资历较深的专家口中了解到,宿迁境内最早出现的地方志是明万历五年(1572)的《宿迁县志》,就是说明代以前宿迁境内没有地方志。但是据我所知,我国的地方志起源于战国,发展于隋唐,成熟定型于两宋。只是宋之前把“志”称为“记”“注”“图”“经”而已,直到宋中后期才谓之为“志”。宿迁地区作为伟大祖国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历史上宿迁各(州)县又是都有修志传统的(州)县,方志编修不应该落后于其他州县呀?关于这个问题,一度时期一直像一团迷雾萦绕在我的心头。后来,也就是在谋划试写《地方志》这一章的章下序时,我就开始仔细研读我手头所占有的资料,我反复翻阅了宿迁建市前出版的《沭阳县志》、《泗阳县志》、《泗洪县志》、县级《宿迁市志》和民国时期出版的《泗阳县志》等相关文献资料,都没有太大的收获,结果在翻阅1995年版《淮阴市志》时发现下列这段文字:
(泗州)(图)经 《太平寰宇记》卷16《泗州.临淮县》:“吴城亦名高平郡城,在旧徐城北三十里,东临废通济渠。旧经云‘太建六年陈将吴明彻于此置高平都,隋开皇四年废。’”又《沥桥城》条引《旧经》:“梁为兴安郡领高冢城,属徐州,高齐初废。”《舆地纪胜》卷44《盱眙军.景物下》紫阳山也引旧经一则。《太平寰宇记》所引属“泗州”目下,可知旧经为“泗州旧经”。成书之年应早于《太平寰宇记》。就现存佚文来看,此经内容偏重地理,详于沿革。泗州吴城等资料于他书极为难觅,尤县此书价值之高。惜已亡佚,佚于何时未详。
大家都知道,泗洪县古为泗州之地。《淮阴市志》记述的这段文字就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早在宋时就有有《泗州(图)经》了,而且经的内容“偏重地理,详于沿革”。这不是志是什么?只不过是《淮阴市志》把关于《泗州(图)经》的内容纳入佚志范畴记述罢了。再从载入泗州旧经相关内容的《太平寰宇记》来分析,此书成书于宋初,这说明《太平寰宇记》未问世,《泗州(图)经》已经成书,只是此(图)经“惜已佚亡,佚于何时未详。”就是说此经什么时候失传了,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
不过,对于这个发现我并没有急匆匆的下定论,我又继续查找资料、翻阅资料,试图找到旁证资料,不久就在1993年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江苏旧志提要》一书中找到关于泗州经的内容与《淮阴市志》如出一辙的记述,可以说是一字不差。我再比较一下出版时间,《江苏旧志提要》早于《淮阴市志》。在后来这段时间我一直没找到早于《江苏旧志提要》出版时间的文献资料,那么就可以认定《江苏旧志提要》就是最有权威的文献资料,于是我就底气十足的在《地方志》章下序开头写道“宿迁境内方志前身图经的出现,早于宋初。那时,就有《泗州(图)经》的存在……”把我市有方志的历史从明往前推到宋初,前推四五百年。
二、要善于改造我们手中的入志资料
上一节我主要讲的是入志文献资料的真实性即权威性,如果我们入志的资料不真实,那么我们呕心沥血编写出来的《宿迁市志》就会以讹传讹,贻害子孙后代,根本起不到什么资政、存史、教化的作用。与事实有出入的内容轻则引起笔墨官司,会遭到读者、专家质疑;严重失实的还会对薄公堂(案例很多)。由此可见我们每一个修志人员真的懈怠不得、马虎不得,真是责任重大。
但是我在试写志稿时发现,即使是史实清楚、确凿无疑的入志资料,也并非无懈可击。有的语言晦涩,让今人难以卒读;有的用字用词不规范、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甚至还有文字硬伤。这些情况虽然不多,但确实有,因此我认为必须对入志资料进行一番必要的改造,我所说的改造就是在不改变原文主旨的前提下,简其繁,纠其谬误,删其多余。在具体编写过程中主要本着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使用现代语体文的原则,尽可能地使用简体字,通过改造要尽可能地让读者看懂。二是坚持不照搬照套的原则,尽可能地让经过我手编写的内容多多少少的有点不同于入志资料。比如说,《江苏旧志提要》一书中关于清康熙年间《桃源县志》和纂修者萧文蔚的介绍,《淮阴市志》和《泗阳县志》里面都有。而我编写出来的志稿则是三块内容的综合体,这样谁也看不出来我是克隆哪个版本的,关于萧文蔚生平介绍,我还选用了《泗阳县志》人物篇中萧文蔚致力修志的一段话称“萧文蔚于康熙25年(1686)任泗阳县令,到任两个月,知桃源县无县志,遂积极倡导并节衣缩食,纂修县志”。三是追求引言文字规范,这也是一条原则。天下没有错的书是极少极少的,只是错多错少罢了。出自古人之手的古籍有没有错?回答是肯定的。在我印象中最深的就是我发现旧县志简介资料中“烈女”的“烈”与“列兵”的“列”混合使用,交替出现,于是我就通过查阅词典来认定“列兵”的“列”为错。也许古时“列”与“烈”通用,但现在不能通用。还有一些文字硬伤和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主要是“~”和“-”等,我既然发现了,在编写志稿时也就不再重蹈覆辙了。
三、要立足占有资料进行必要的篇目调整
篇目调整是篇大文章,而且围绕这个主题能做出多篇文章。自从前年我改行跨入方志界之后,我对志书篇目的调整也有自己的思考,去年上半年我曾提出篇目定型越快越好、下半年认为篇目定型快不起来,又提出篇目调整应该贯穿编纂工作始终的观点。现在我觉得这两种观点互为补充,并不矛盾,篇目定型越早越有利于承编单位收集资料和编写初稿,但篇目定型往往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还得边修边调;对此,我也有自己一管只见,那就是篇目调整的幅度和范围应该越来越小,所以说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二者不能偏废。这也说明对方志理论的学习和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后来在进入预审志稿和试写志稿过程中,我又觉得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地调整篇目,这样会使我们志书编纂少走弯路,减少难度。举个例子:去年我在审读市消防支队的志稿时,看了几遍总觉得少点什么,以为我平时从媒体的报道中,特别是一些火灾和抗震救灾等一些突发的灾难性闻报道中,总少不了消防官兵这支主力。而他们给我们的第一稿只有灭火扑救的内容,我再仔细查查,这不是他们的责任,是我们史志办当初给他的篇目里就只有《灭火扑救》这一节,他们做的是命题作文,由于这个题目体量小,面太窄,只能写灭火扑救的内容。后来我问主笔于珺峰汶川大地震宿迁消防支队派人去没有?他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三天,宿迁消防支队部分官兵就赶赴地震灾区增援……。我这一问就问出宿迁消防官兵参加汶川抗震救人的一段志稿内容。我当时并建议他将这节内容的题目《灭火扑救》改为《灭火与救援》,把灭火与救援的内容融为一节。而且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改个把标题字问题,也不是简简单单的充实资料内容问题,而是这种早发现、早调整、早充实,能减少下一步编纂工作的弯路。
我目前正在边收集资料边试写的《地方志》章共分《新志编纂》、《旧志整理》、《年鉴编纂》三节。在去年刚接受任务时,我就感到自己这个刚开始学理发的就遇到个“络腮胡”。因为宿迁各县区、各部门及部分乡镇所修的县区志、专业志、乡镇志,还有县区年鉴、部门年鉴,到底有多少?底数我捞不到。特别是旧志整理,不但是寻找旧志如大海捞针,再退一步讲,即便是能找到那些旧志找全了整理难度也大,而且内容太多市志的篇幅有限也容纳不下。因此,思之再三,我把目光投向“整理”这两个字,我认为“整理”的面较宽,收集资料和整理的难度才大的;再说,“整理”还带有把原来的残旧志书充实、注释、完善再版之意,体量太大,我们志书根本容纳不下这么多内容。如果把“整理”改为“辑要”,“辑要”就是提纲挈领的记其要点,这样,根据我手中现有的资料就可以试写初稿了,而更重要的是符合我们志书关于旧县志的技术要求。我又翻阅了我们资料室所收藏的志书,其他志书关于旧志的内容也都是简明扼要地记述一下。我再想想,反正是试写,错了也不要紧,于是我就按照《旧志辑要》的题目开始整理资料、编写初稿,现在手头所占有的资料基本用完,下一步收集旧志、专业志 、乡镇志和部门年鉴等资料收集工作已经开始。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