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党史长廊-红色故事

【宿迁党史•革命故事】洋河暴动遭破坏

时间: 2021-06-07 18:15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在组建红三师的斗争中,宿迁县委(行委)曾组织了一场当时最大的暴动——洋河暴动。

1930年9月,宿迁县委(行委)决定组织洋河暴动,请示江苏省委(行委)后获得了批准。于是,县委(行委)举行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会议对暴动有利条件作了具体分析,认为有四个有利条件:第一,洋河属宿迁县和泗阳县两县共管,大部分属宿迁(称“宿地”);东头一小部分属泗阳(称“桃地”)。两县军政不统一,各自为政。在宿地闹事,跑到桃地就无人过问。洋河镇内各圩圩主向来是各顾各,彼此没有联系,有利于各个击破。第二,洋河富商巨贾、地主豪绅拥有300多条枪,打开洋河即可获得大批枪支弹药,组建红色武装;同时开仓济贫,可以造成很大的政治影响。必要时,南下金镇、青阳,以洪泽湖为依托打游击,建立红色根据地,以策应苏区的武装斗争。第三,地下党在洋河周围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如下淤口、古城山、叶庄、管堤、孙桥、吴沟等地,都有党的支部,农民协会也非常活跃,只要红旗一竖起来,群众就会蜂拥而上。第四,洋河一带地瘠民贫,连年灾荒,土匪横行,民不聊生,饱受压迫剥削的广大贫苦农民,殷切盼望着改变他们的境遇,会拥护暴动。会议明确了暴动计划,就是利用洋河逢集,由陆敬礼带一部分人进入圩内,集体亮刀呼口号,而后以鸣枪为号,冲进大老衙门,夺取枪支,占领区公所,插红旗,张贴布告,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各路农民队伍听到枪声后,攻占各个圩门,夺取枪支,打开地主粮仓,开仓济贫。会议研究决定:于9月5日洋河逢集时举行暴动。

由汤涤非任暴动总指挥,总指挥部设在洋河北叶庄王宗汉家的炮楼上。县委委员蔡贡庭任秘书,负责暴动的政治宣传工作,杨金声负责暴动的后勤工作,陆敬礼为暴动前敌指挥。洋河附近乡村各党支部,以党员为骨干,发动农协会员与赤色群众,组成各路暴动队伍,准备好土枪土炮、大刀长矛,约期行事。洋河区公所有个练丁是陆敬礼徒弟,由陆与他联系充当暴动的内应。会后,蔡贡庭仿照长沙暴动的告示,起草《洋河暴动宣言》,抄写很多张,准备张贴在洋河九个圩门及大老衙门门口。

9月5日上午,暴动按照计划如期进行。各乡党支部带领党员、农协会员夹杂在赶集群众之中,一起涌入圩内,大街小巷都挤满了人。各路群众从四门进镇之后,沿途高呼“荒年不纳粮”等口号。一时,洋河十里长街沸腾。

原定当天上午10时鸣枪为号,各路人马一齐动手举行暴动。到9时左右,前敌指挥陆敬礼在集体亮刀之后,带两个人到区公所门口观察动静。不料,遇上了一个熟人管伯良。管伯良原为地下党员,后叛变任国民党洋河区(宿迁三区)区长。他看到集上有那么多人亮刀、呼口号,又见陆敬礼带两个彪形大汉在区公所门前转来转去,预感要发生什么事。他把陆诱骗到区公所,下令将陆绑架起来,搜出红旗和标语,而后进行审讯。陆敬礼慌了手脚,便如实将暴动计划全盘托出。管伯良宣布罢集,加强警戒,并派人向宿迁县政府报告求援。突然发生事变,暴动人员都不了解内情,总指挥汤涤非三次派人与陆敬礼联系,都没找到人。汤涤非料到事情有变,当即命人鸣枪三响,通知各路队伍立即行动。可这时已快下午一点了,加之管伯良通知罢集,店铺、作坊纷纷关门,四乡赶集农民也相继离去。只有金镇、陈塘圩、红土庙等党支部带来的人,听到号令枪后,在小南门夺得练勇几支步枪。后看各路没有动静,不敢恋战,随即匆忙离去。下午,国民党宿迁县政府派出保安队和马队赶来镇压。当时,汤涤非、蔡贡庭、杨金声等人已转移到孙桥。保安队根据陆敬礼提供的线索,先抄了汤涤非的家,逮捕了汤的爱人张翊华及洋河支部委员陈继武,接着又抄王宗汉家,并从一个皮包里发现蔡贡庭地址及暴动计划等材料,遂又抄了蔡贡庭的家,并逮捕了蔡的父亲。就这样,一场精心准备的洋河暴动流产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