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栏目设置类:
1. 增加宿迁民俗文化、非遗在宿迁、文明典范宿迁行板块。(丁厚银)
2. 增加“家有老证件”“金石过眼录/宿迁金石记录”“宿籍群贤列传”“宿迁履痕”等板块。(张柳)
3. 针对中小学青少年群体开设板块,作为地方特色教材来打造。(翟正晓)
4. 增加“数字年鉴/方志”板块。(彭伟)
5. 增加宿迁名人/宿迁党史历程板块。(沈艳丽)
内容类:
6. 围绕三张名片和好人之城、慈善之城、志愿之城打造一些文章。(丁厚银)
7. 多选可以引发共鸣的文章。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典故结合起来。(孙劲松)
8. 当地居民的感受,引发共情。注重史实和科学性。(王新熙)
9. 利用公众号拓展学生素养积累,将地方史插入历史学习中,加深学生对乡土的理解。真实的历史、生活合适地让学生了解。(张柳)
10. 希望推出《宿迁县志》白话版系列。(唐婷婷)
11. 加强对家国梦的宣传。(顾笑)
12. 史志馆联盟里红色场馆,发布参观线路图或分布图。(翟正晓)
13. 可增加工作动态,包括中央等文件精神,和本部门工作动态。(徐琴)
14. 音频故事、短视频好,短平快,适合孩子看、听。民俗、方言、童年回忆类文章好。(沈艳丽)
15. 根据公众号运营的目标受众有针对性的分析、实践。受众有三类:文史爱好者,就要增加专业性强的资源;党员群众,就要增加党史宣传内容,红色路线等;青少年学生,就要加强红色教育进校园的线下活动。(张文)
16. 选材要接地气,让读者感觉发生在身边。(庄敏南)
17. 文章中繁琐的文言文可以释义。要注重真实性和官方性,让读者信任文章写的是正确的。(杜辰)
18. 文章选材要年轻化。(徐珍珍)
形式类:
19. 大讲堂不必拘泥于在礼堂里讲,可以多做线上,也可采用文字形式在公众号上发布。(丁厚银)
20. 文章的形式要多样化,与时俱进,视频号很好。(孙劲松)
21. 文本叙事和实物相结合更好。(王新熙)
22. 严谨、精确、官方性要保持,不必过于追求幽默或潮流形式。(唐婷婷)
23. 短视频形式很好,可以继续开发。广播的形式朗读宿迁历史。(马红梅)
24. 视频号创作可深挖本地历史、民俗、文化资源。(顾笑)
25. 精简文章内容,大讲堂视频剪辑精彩片段,压缩在2-3分钟。(翟正晓)
26. 守正创新,以普及的形式让大众了解,提升素养。比如视频号、抖音号。(陈升山)
27. 菜单设置可改善。子菜单可合并,有些可作为系列推出,不必作为子菜单展示。(徐琴)
28. 开发小程序,在纪念日、节点、时政推出,比如清明祭英烈。还可以面向学生群体,发挥教育作用。(彭伟)
29. 利用部门、县区的资源形成合力。(彭伟)
30. 提升图片、文字质量。(彭伟)
31. 提高文章质量,趣味性,可读性。引流量。可以搞一系列短片,介绍三县两区的相关历史,名人,民俗,美食,知识,更权威更有趣。(刘瑾)
活动/互动类:
32. 多举办和读者的线下交流活动。(丁厚银)
33. 宿迁红色历史进学校,与学校相结合。(马红梅)
34. 希望多提供交流机会。去史志馆联盟采风。(陈升山)
35. 增加互动类栏目。平时可多搞活动。(彭伟)
36. 推荐每周一游乡镇路线,推荐景点,宣传乡镇特色文化(通过家长带孩子报名的形式)。多组织线下活动和线上答题互动。(沈艳丽)
37. 可以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推荐线路和景点。组织学生开展线下活动,加深印象。(王赞)
38. 宿迁市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儿童青少年更了解历史文化民俗,可以深入学校讲座,配合学校地方文化特色教育,孩子感兴趣,更多家长关注。(刘瑾)
39. 借鉴书香宿迁、宿迁工会,宿迁应急等微众号做法,增设打卡模块、答题积分模块,按照时间节点(例如一个月),开展赠书或者积分兑换活动,对长期坚持学习答题的人,授予学史小达人类称号证书。(罗金)
40. 将有关党史、地方志工作融入干部教育体系,增强文化自信,适时加强与社会机构合作,指导文创产品开发工作。(罗金)
宣传/推广类:
41. 公共场合电子屏幕可以展示相关史志知识。(马红梅)
42. 向市民普及知识,在人流量多的地方,公益的展牌,比如骆马湖沙滩介绍骆马湖,黄河公园里介绍古黄河历史,关键点是留下关注公众号的方式。(刘瑾)
43. 与文旅局,文旅集团合作,结合红色古色旅游线路,在部分文旅景点处增设宿迁史志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提高受众面,增强影响力。(罗金)